今年的“年度”机器人会是这些领域吗?

近年来,在市场需求牵引、技术突破带动和国家政策支持下,我国机器人产业稳步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表示:“我国已经连续8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

随着汽车行业工业机器人应用的逐渐饱和,未来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将更加广泛,2022年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又该向哪些领域逐步拓展

机器人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

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多个领域增加农业机器人的推广应用,可以有效解决生产效率低、劳动力减少、人员间无法接触(疫情原因)等难题。

当前全球农业机器人市场重点集中在无人驾驶拖拉机、喷药无人机和挤奶机器人等领域。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信息化专家赵春江表示,未来无人农场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同时也要积极面对现阶段研发农业机器人遇到的困难。同传统工业机器人所面对的标准化的零件不同,农业机器人所面临的被操作物品软硬、大小、颜色皆有不同,而采摘农作物的机械手也应能对施加的力灵活调整。

故此,提升农业用机器人的柔性为重中之重。未来农业机器人的研究需要多学科交叉,以相互推动发展,这将涉及材料学、智能科学等多个领域,只有将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机器智能。

工业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潜力有待挖掘

医疗领域作为重要的民生领域,对医疗机器人研发生产的支持一直是各大政策文件关注的重点。随着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我国医疗机器人产业正进入飞速发展阶段。

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医疗机器人处于初步阶段,体量还较小。目前,中国已有大量医疗机器人新兴企业,例如利用工业机器人组装医用注射器或或用于填充和关闭小瓶等,但整体创新能力相对欠缺。

不过从应用效果来看,规模化使用机器人将是未来医疗领域的一个趋势。随着医疗机器人与前沿技术深入融合,将进一步提升机器人对数据、物体和环境等感知的精准度,推动医疗机器人智能化发展,并实现智能医疗一体化。

以微纳米机器人举例,若能将机器人技术与医药研发技术相结合,未来50年内,微纳米机器人能够带动机器人行业的迅速发展。若未来微纳米机器人能真正运用到临床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或将超过汽车机器人。

国产医疗机器人若要赶超,必须要另辟蹊径,换道超车,构建医疗机器人创新生态的挑战。

未来工业机器人将向轻型化、柔性化方向发展

后疫情时代,受益于下游制造业快速复苏以及各生产企业的自动化升级需求,工业机器人出货量强劲增长。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范围较广,涉及装配、搬运、码垛、焊接等。其中,汽车和电子是市场份额最大的两大应用行业。随着工业机器人产业生态不断丰富,其也在向多行业扩展应用。

尽管我国在技术和产业化水平方面与国外公司差距较小,甚至部分产品市场化应用已经领先于全球,具备先发优势。但也仅仅只是实现了低端工业机器人的替代,在高端工业机器人方面,仍有部分核心零部件面临行业技术壁垒,是制约国产机器人发展的瓶颈。

例如,在硬件技术方面,精密减速器在额定扭矩和传动效率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但该技术壁垒高,目前行业处于高度垄断状态;伺服系统的电机动态响应、过载能力、效率等方面存在差距。在工业机器人系统方面,核心技术缺失、产业空心化,国产机器人产业面临性能与成本的双重压力;前沿技术研究零散,系统性支持缺失,占领机器人技术及产业国际制高点形势严峻。

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主要在结构化环境汇总执行确定性任务,在复杂动态环境中作业的情况并不足够灵活,主要是因为工业机器人在与环境的共融、与其他机器人之间协同方面感知能力较弱。随着机器人工艺设计的不断创新以及新材料的投入使用,未来工业机器人将更智能化,柔性化,即由传统机器人向共融机器人优化。

那些被卡脖子的技术,现在都发展到哪一步了?

近几年来,卡脖子之痛,感受非常强烈!

2021年12月16日,美国商务部宣布拟将34家中国实体企业加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其中包括多家国产半导体厂商,如华为海洋海缆业务品牌华海通信、海康威视子公司海康微影、国产CPU龙头景嘉微、功率半导体设计商亚成微等。

美国利用所谓的“实体清单”屡次打压中国高精尖科技行业,2018年3月22日-2021年12月18日,美国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共把611家中国公司、机构及个人纳入实体清单中。主要涉及三类:一是与信息技术、核电、国防军工有关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二是与国防军工及航天科技有关的机构及产业公司;三是与通信、半导体、人工智能等相关的技术产业实体。

这些被“榜上有名”的企业、单位或个人,在某种层面上可以说是国之栋梁般的存在。之所以被打压,说到底还是自身实力不够强大。在工业制造领域,尽管我国制造业发展已经取得突飞猛进的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其中依然有很多高度依赖进口的产品,中国制造企业在这些领域的研发和生产存在难以攻破的技术难关。

今天工控小编给大家盘点下行业相关的一些卡脖子技术,目前都进展到哪一步了。

· 高端数控机床

机床行业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和领先企业重要的战略布局点,尤其是对于汽车制造、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制造的研发工作中,机床行业是重要的战略支点。“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提出,智能化数控机床被作为十大重点战略必争领域之一,可以说没有高端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无法实现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智能制造。

简单来说,数控机床就是装备了数字化信号控制技术的机床,数控装置是数控机床的大脑,它较普通机床具有加工精度高、生产效率高、具有故障诊断能力等优点。而高端数控机床则是在数控机床基础上,又集合了高速、精密、智能、复合、多轴联动、网络通信等先进功能。

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进程中,也不得不面对高端制造业的薄弱之殇。目前机床产业呈现出高端技术垄断的格局,核心技术被控制在特定国家和公司手中,尤其是高端数控机床,关键零部件、数控系统大多来自德国、日本等相关龙头企业,亟需完成国产化替代。

“大而不强”是我国机床行业的标签,国产品牌多占据中低端市场,高端依赖进口。据统计,2020年国内机床行业需求233亿美元,其中进口机床占比三分之一。经过国产企业的不懈努力,高端数控机床国产化迎来转机,如科德数控实现了五轴联动数控机床、高档数控机床及关键功能部件的技术突破,其核心技术更是能够对标国际巨头。

· 芯片

芯片对于国家高精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战略,明确加强关键数字技术创新应用,聚焦高端芯片领域。

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0年芯片进口量激增20%(984亿个),达到创纪录的5435亿个,进口总额35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2021年1-9月,中国芯片进口量仍大幅增长,达到23.7%。芯片进口依赖度较高。

尽管2021年8月,我国制定了中国芯片的五年计划,预计在2025年内达到70%的芯片自给率,但仍以中低端市场为主。目前手机中搭载的高端5nm芯片就难以攻破。

芯片涉及产业链大致分为芯片设计、制造及封装测试三大块,在这三大环节中,国内目前做的最好的是中低端的封测环节,芯片封测相对来说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发展较好。难就难在制造环节,制造环节的核心难点就在于光刻机。

据调查,光刻机市场上,荷兰的ASML公司占了89%的份额,日本的佳能占了8%,尼康占了3%,尤其是顶级的光刻机EUV极紫外光刻机,仅荷兰ASML独家垄断,可生产7nm或5nm制程芯片。

我国在光刻机方面的技术积累和人才储备相对不足,无法制造高端光刻机,仅可以制造一些低、中端的光刻机。目前,中国上海微电子已经能够量产90nm的光刻机,并即将交付28nm光刻机,经过技术改进,还可以制造出14nm的芯片,这意味着国产光刻机工艺从以前的90纳米一举突破到28纳米,甚至14nm。但是与迈入10nm以内的顶尖制程的国际主流芯片厂商差距还很大。

· 高端智能传感器

传感器种类繁多,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工业、消费电子、通讯、交通、物联网、医疗等。目前,CIS(图像传感器)和MEMS(微机电系统传感器)是主流,占据超一半的市场份额,射频传感器和雷达传感器紧随其后。

工业传感器是重要的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研发周期长,技术壁垒高。目前的传感器市场上,国内高端传感器领域近八成依赖进口。

一方面,高端智能传感器涉及到芯片多数依赖进口,尤其是仪器仪表传感器,几乎100%进口。如中国仪表行业两大巨头,都用的是“国外芯”,重庆横河川仪年产硅谐振传感器30万台,传感器用的是日本横河的;北京远东罗斯蒙特,每年30万台金属电容变送器,用的是美国罗斯蒙特的传感器。而国内品牌的龙头企业,无论是上海立格,还是两家上市公司的浙江中控和上海威尔泰,用的基本都是德国FirstSensor(不幸的是,FirstSensor在2020年3月被美国连接器和传感器巨头TEConnectivity收购)。

另一方面,高端智能传感器的研发设计,如MEMS传感器需要涉及到两款很专业的CAD软件,一个是intelliSuite,另一款是ConwentorWare,这两款软件都源自美国。

根据《中国传感器发展蓝皮书》统计,汽车传感器、高端化学类气体传感器、光线传感器、环境检测传感器、海洋传感器,对国外进口依赖度高达95%以上。

· 高端轴承

轴承主要功能是支撑机械旋转体,降低其运动过程中的摩擦系数,并保证其回转精度。轴承应用无处不在,但是工业级应用的高端轴承却十分难得,

我国作为轴承产销生产大国,长期以中低端产品为主,高品质轴承产品性能主要取决于材料性能和加工工艺,不仅要以每分钟上万转的速度长时间高速运转,还要承受各种形式的应力挤压、摩擦和超高温,由于欧美等国家掌握超长寿命钢技术、细质化热处理技术和先进的密封润滑技术等,其产出的轴承质量更高,而国内则存在一定差距。

对于普通应用来说,中低端轴承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对于精度、稳定性、可靠度要求更高的高端领域,如航空轴承、高铁轴承、机器人轴承等工业级应用基本以进口为主。据悉,高端轴承市场70%以上的市场份额,被十大跨国轴承集团所占据,其中美国占23%、欧盟占21%、日本占19%,世界轴承市场基本由日本NSK等五大公司、瑞典SKF公司、德国FAG等两家公司、美国TimKen等几家公司主导。

近年来,国家对高端轴承的国产化一直非常重视,工信部针对轴承已有明确规划:把发展高端轴承列为“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之首。根据规划,到2025年,国产高速精密数控机床和高速动车组轴承自主化率将达到90%;到2030年,大飞机轴承的自主化率将达到90%。

国产轴承厂商中也涌现出一批精益求精的企业,如我国洛阳LYC公司,率先研究并建造成功了我国首个高铁轴承,不但攻克了轴承温度问题,还攻克了轴承各组件之间的摆动误差问题。此外,我国科学家还成功研发出航空发动机轴承,通过技术检测,这种轴承抗疲劳寿命高于德国航空轴承的20倍以上。这意味着我国在轴承领域将逐步实现技术的自主化,摆脱对进口轴承技术的依赖。

· 高精度机械臂

工业机械臂是模拟人的手臂、手腕和手功能的机械电子装置,是工业机器人领域中使用最广的一种机械装置,它可以把任一物件或工具按空间位置或姿态的实时要求进行移动,从而完成某一工业生产的作业要求。

机械臂是工业机器人的最重要的部件之一,从低端制造到高端打磨,随处可见其身影。随着中国制造业逐步走向数字化、智能化对工业机器人的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变得更精细、安全、便于集成等。

工业机械臂核心零部件之一是减速器,而减速器负责将动力转化成精度,与机械臂的精度直接相关。由于减速器技术壁垒较高,核心零部件长期被国外企业把控,基本被日本厂商垄断(纳博特斯克、哈默纳科、住友三家占据95%以上市场份额),成为制约国产机械臂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近年来,国内机器人厂商经过不断创新研发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和技术实力,许多核心零部件已经基本实现国产化,在精度、算法等方面不断突破。例如,国产绿的谐波表现亮眼,已经完成对谐波减速器的研发并实现规模化生产,实现对进口产品的替代。然而,实现国产替代只是开始,在减速机齿轮寿命、传动精度、加工工艺等方面国产企业还有更大提升空间。

· 核心工业软件

根据分类,工业软件可分为研发设计类软件(CAD/CAM/CAE/EDA/PLM/六性软件等)、生产制造类软件(PLC/DCS/SCADA/MES等)、经营管理类软件(ERP/SCM/EAM等)、运维服务类软件(MRO/PHM等)和新型架构类工业软件。

工业软件,是工业制造的大脑与神经。然而,在卡脖子的名单里,工业软件同芯片一样,成为我国迈向制造强国的短板。例如,研发设计类软件中,PLM作为主要的软件,达索和西门子PLM产品在技术和市场上大幅领先,Synopsys、Cadence及Mentor几乎垄断国内EDA市场。国产EDA(电子设计自动化)与发达国家EDA工具相比,在性能上(如工具完整性、稳定性、工艺设计等)仍存在代际差距。国产CAD软件虽然出现了中望3D、SINOVATION等国内领先产品,但在功能上与国外软件相差较大。

在研发设计类软件上,我国短板较为明显,根据《中国工业软件产业白皮书(2020)》数据,我国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国产化率仅为5%,95%依赖进口。

此外,生产控制软件,外资主导EMS市场,国内生产的控制类软件多用于能源、钢铁、石化等流程行业,如和利时、中控技术、国电南瑞、宝信软件等都具备一定优势,但是汽车、电子等离散工业MES上,西门子、GE、霍尼韦尔等外资优势明显;运营管理类软件,国内市场以ERP为代表的信息管理类软件已经具备较高渗透率,如用友、浪潮等。

· 工业操作系统

无论是“工业互联网”、还是工业“4.0”,还是我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等战略均指向一个方向,即通过数字化转型提高制造水平。因此,将人、数据、机器连接起来的工业互联网乘势而起,与之相伴的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应运而生。

研发出一款国产操作系统,像微软Windows系统和谷歌的安卓系统及苹果ios系统一样广为人用难度极大。目前,在手机端领域,华为的鸿蒙操作系统已经上线HMS,且发展迅速。在PC领域,国内计算机操作系统很多,如凝思磐石、银河麒麟、中标麒麟、统信UOS等,但由于操作系统普及度还不够高,应用生态匮乏,大多适用于军工、事业单位等保密性和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单位。

工业操作系统是用于工业智能制造领域的操作系统,应用于高端机床、数控系统、机器人等。

然而,一直以来我国的工业操作系统实际上是被国外垄断的,我国工业企业巨头们在一定程度上高度依赖国外操作系统,如西门子、发那科、ABB、罗克韦尔自动化等巨头研发出来的实时工业操作系统,以及主流的VxWorks和QNX操作系统。

经过不懈努力,在工业操作系统领域也不断传来好消息,如华为的鸿蒙矿山操作系统矿鸿进军工业领域,国讯芯微研发出最新NECRO QIUNIU工业操作系统,树根互联的根云平台、海尔卡奥斯推出的BaaS系统、中控蓝卓发布的supOS工业操作系统等等。

……

除此之外,在工业领域,我国越来越多的卡脖子技术正在逐步被攻破并实现国产化。然而,核心技术实现从无到有的转变是远远不够的,实现从有到精的飞跃才能彻底摆脱被卡脖子的困境。

事实证明,唯有自己强大了,才能彻底打破国外对我国的技术封锁,从而保障我国工业信息安全和国家安全。国产替代,道阻且长,相信在国家政策的力推下,以及企业、研究机构、市场等共同努力之下,工业领域关键技术一定会实现更大突破,助力我国向智造强国的转变。

“稳”字当头——制造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大潮中的基石

今年,全球供应链在动荡变局中显得尤为重要——稳定性已成为支撑国内中小型企业从“配套服务商”向高端制造商转型的决胜因素。换言之,若还将“稳定性”与“性价比”同等看待,则可能导致制造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胡子眉毛一把抓”:重点不清,节奏紊乱。

那么我国广大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究竟要从哪里突破?如何绘制从中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进发的路线图?

晨讯科技集团(SIM TECHNOLOGY,下简称“希姆通”)就是一家典型的由基础制造向高端制造转型的企业。它通过剖析企业自身的发展困局、梳理业务升级需求、结合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及理念,聚焦市场与客户的需求升级,优先抽取了“稳定性”这一关键目标,展开了一系列整改、规划和实施,收获了超出预期的阶段成效,为中小制造业者提供参考样本。希姆通的研发和生产基地遍布在上海、北京、沈阳、合肥、深圳、东莞等地,位于安徽桐城的希姆通工厂率先跨出了迈向着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步伐。

中国制造业的高端化转型,是愿景还是蜃景?

通信技术迭代速度迅猛,我国更是全球领先。相应地,下游通信产品升级换代的速度也随之调高,应用场景不断扩展,集成的难度与制造的精度也随之提升。例如,5G设备相较4G设备的生产复杂度就显著提高。希姆通敏锐地感知到这一波市场需求的变化,这也是希姆通暗自锚定高端制造愿景的开始。

希姆通如何在行业红海中,以质取胜,占领制造业高端阵地?这不仅是希姆通的焦虑与转身,也是广大中国制造业者的普遍刻照。一方面,以希姆通为代表的中国基础制造企业向往新市场、新客户、新蓝海,这片蓝海空间广阔,机遇广袤;另一方面,企业没有高端制造基础积累,而缺少根基的“愿景”往往只是“蜃景”。它们不仅需要当下视角“纵深一跃”的勇气,还需要长期视角的可行路径,即找到被有效验证、有借鉴意义的高端转型“航海路线图”。

断线停产之痛:低端供应链,供不出高端制造

身在一线的工业人都知道,制造落实在过程,过程落实在供应。无论是硬件设备还是软件服务,它们的质量决定着生产线的命脉:效率、产能、故障率(稳定性)、良品率、能耗、成本、周期、安全等等……高端制造转型是多维提升的过程,其中,稳定性最具“一票否决权”的特性,因此希姆通决定,高端制造第一步,先从提高生产稳定这一小目标入手。

希姆通的传统业务以后台设备(主机、通信板等)为主,在ODM行业的红海竞争下,产线的软硬件投入主要以“性价比”为考量,虽然时有出现宕机、停产等问题,但很快又被日复一日的紧张交付所淹没。

而随着整机类设备和消费电子类订单的猛增,这些问题变得不容忽视:一台设备故障导致的停产,轻则带来人力物力的浪费和交期延后,重则带来客户“断交”。不仅如此,产品要求越来越精益,流程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背后都需要完整、精准、持续的工业生产大数据作为支撑,这是驱动希姆通高端制造愿景向战略规划推进的重要动力。

此时,产线亟需从能用向好用迭代,而“性价比”也要让位于“稳定性”。或者说,此时的“性价比”的考量是放眼整条产线,而非单个设备。这是推动希姆通高端制造战略真正转化为决策、落地于行动的直接原因。希姆通选择将原产线零零散散的PC机,替换价值更高的联想工控机(ECI-430),对于产线来说,这只是一个新设备的更替,对于希姆通企业层面而言,是在高端制造的整体战略下,供应链也向着高端化、正规化、统筹化革新的开始。

高端工控机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可以说,稳定性的提升已渗透于希姆通的产品设计、生产、交付的全链路,为高端化转型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小众”制造,稳定性就是交付保障

希姆通有一类专门生产专用设备(专用对讲机)的产线,此类制造要求比消费级产品更为严苛,当客户与希姆通达成合作,就意味着希姆通必须集中一切力量完成交付,市场没有备份,客户没有备选,希姆通没有退路。该产线生产环境是恒定高温,运行状态高速震动,联想工控机产品以强悍的工业级物理属性,卓越的稳定性,小巧灵活的内嵌方式,为该专用对讲机的稳定生产、如期交付提供了可靠保障。

稳定数据,让精益检测有据可依

在希姆通另一条5G产品的生产线上,产品的高精度检测是一大刚需。它需要联想工控机提供大量的测试数据(包括视觉类数据、贴片机运转数据等)和控制数据,用于检测产品外观缺陷和电子电路合规,层层保证良品率。这里就要求数据采集的完备、精准,不间断持续工作,其中,贴片机的控制数据是快速变化的,需要数据的实时采集和稳定传输,任何数据传输卡顿或者误读都可能影响产线效率,联想工控机以扎实的采集和敏捷的传输,跟随贴片机7*24的不间断工作。

助力产能爬坡,稳定性功不可没

对于制造业而言,产能就是“现金奶牛”。在今年限电限碳逐步收紧的监管环境下,如何保障原有产能,应对产能突击,是一大综合考验,它需要降低故障率、提升效率、服务网络等共同达成。

按照希姆通产线每年的实际使用来看,传统PC机千台故障率是15%,使用联想工控机产品后,故障率大大降低为5%以下,且至今未有过因工控机硬件问题而导致的故障,直接带来停线减少,效率提升、运维成本降低等客观价值,还为双方开启了探索更多应用方向的可能:设备预测性维护、挖掘数据价值。

此外,稳定的服务网络也是一大支撑。工控机其属于特殊设备,配套备件多、现场关联度高,因此后期服务必须“贴身化”,希姆通IT部副总经理曹晶表示,虽然工厂在偏远的安徽桐城,但联想遍布全国的服务网络有力地支持了工控机在使用过程中的及时响应和故障排查。联想的售后保障体系不仅在库存备件、人力支持上配备齐全,还面向渠道推出高标准的技术赋能政策,无论是原厂还是代理商,都能够为客户提供高于业内标准的“贴身”服务。

综上所述,希姆通的产能爬坡从原来人工方式需1个半月达到80%左右,而现在所需时间大大缩短,仅需半个多月可完全产能爬坡。

供应链革新始于点、起于面、成于体,希姆通&联想携手高端制造下一站

工控机的合作只是希姆通与联想打开高端化转型合作的开始,稳定的产品性能、稳定的服务网络、稳定的技术优势,让希姆通预见了高端制造的明朗图景,以数字化、智能化谋远未来。在数智领域,希姆通尚不具备完整视角,而联想作为高端智能制造的先行者,以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为希姆通提供全面的咨询规划,助其打造与高端制造相匹配的高端供应链。由工控机的“点”,到稳定性的“面”,再到未来立体化深入合作,双方将携手启程高端制造的下一站,更多合作成果,敬请期待。

70年水滴石穿,铸就金属加工液“王者”马思特

70年时间如流水般潺潺而过,每一滴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一边向前奔涌,一边蜕变。历史从黑白照片转变到如今色彩斑斓的镜像,马思特的发展史也随之愈加鲜活。

一滴切削液开启的70年创新之路

这是由一滴切削液开始的传奇故事,更是金属加工液“王者”——马思特诞生至今70年的辉煌历史。

这滴切削液的诞生,源于1951年化学家Clyde A. Sluhan先生坚持不懈的努力。经过3528个不同配方的尝试,他首创发明了无油(全合成)金属加工液,成立TRIM品牌,同时创办了MASTER马思特公司。在当时,TRIM品牌就已以操作安全和延长工具寿命而闻名,在北美航空航天行业得到波音、空车等重要制造商的广泛认可和认证。

3528,看似简单的数字,但背后所凝结的,是创新、坚持、严谨和专业的精神价值观。或许,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大师精神。持续创新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坚定。伟大的发明家们,改变世界,并铸就了足以影响后世人的大师精神。

滴水穿石,百川汇海,马思特人的聚合创变

窥探马思特过往70年,MASTER大师精神始终贯穿其中。犹如海绵充分汲取了大师精神,马思特人延承了Sluhan先生的价值观和精神理念,并融入到企业的每个决策中。也正是对大师精神的传承,才有了不断创新升级的产品配方,有了如今屹立于行业前端的更健康、环保的加工液产品,使行业客户获得更可靠的解决方案。

每一年,马思特都在推进不同的创新,不同的技术,不同的液体解决方案。从1964年,马思特创新推出具有超强抗菌能力的TRIM® SOL乳化液产品线,重新定义了金属加工液行业标准,一度成为金属加工液北美市场销量第一的产品; 1972年,发明废液再生系统,到成为全球市场第一家为客户提供金属加工液整套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再到2020年,推出极具革命性的创新产品–TRIM® HyperSol™ 888NXT超能合成液,集传统全合成液的冷却性与传统乳化液的润滑性于一身,再次颠覆了传统金属加工液的定义……马思特的创新与创造,从未停止。

每一次创新与创造的背后,都凝聚着马思特团队的专业与匠心。70年来,每一个马思特人始终恪守为客户提高生产效率的原则,通过专业实力和团队协作,持续为各个行业的合作伙伴和最终用户提供可持续价值。

以客户为中心促进品牌长青。对客户需求的响应,不是单一的个人,其背后凝聚着马思特专业团队的力量,是为实现客户需求“协同作战”的成果。在整个服务链的前期、中期、后期,是无数马思特人的默默坚守、无畏付出与默契协作。也正是他们的聚合,让马思特赋能客户价值成为现实。

滴水穿石,百川汇海,一个人的力量或许微不足道,千千万万个马思特人汇聚在一起,变革则时时发生。

MASTER大师精神,跨过半个多世纪,深厚的文化积淀,始终推动着马思特昂扬向前,探索更广袤的世界。

WE ARE MASTER!

马思特人传承创始精神,拥护变革,马思特传奇必将继续!

协作机器人行业内卷的2021,躺平还是开创一个新时代?

时光荏苒,2021即将画下句号。

站在此刻回望这一年,大概每个人的身边在这一年都留下了许多的关键词,各种各样。

但有个词,席卷着各行各业,让几乎每个人都被裹挟其中,那就是内卷。

今天,就来聊聊内卷。

协作机器人行业的内卷并非偶然,当前,随着技术壁垒的不断加深导致技术进步的异常困难,以及不断发展之下创新难度的陡增,开拓新的发展轨道找到新的生存方式常常陷入有心无力的困境之中。于是,从业者们往往选择掉头转向原有的赛道,与同行们开展激烈的价格竞争而忽视技术的进步。这种使行业不断萎缩失去发展未来的做法虽不该但也让人无奈。

1、内卷·恶性竞争泛滥

众所周知,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这一方面是对这一领域为人类提高生产力的崇高评价,另一方面也凸显出来行业内较高的技术攻坚难度。而作为机器人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发展最新方向的协作机器人,它完美的结合了人类的智慧和机器人的高效率,让生产更灵活,受到来自3C、汽车、金属加工、半导体和新能源等多个生产企业寻求智造转型的青睐,行业发展规模多年来保持了持续增长的态势。

但盛况之下也有隐忧,自诞生以来,协作机器人核心技术与发展方向长期牢牢掌握在部分巨头手里,尽管半导体核心技术遭遇“卡脖子”的警钟依然犹如在耳,但纵有突破的意志,可技术壁垒的攀爬又谈何容易,市场进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内卷”之争。

根据权威数据统计,从2016到2020年的短短数年时间里,全球协作机器人厂商数量从30家左右,增长到2020年超过110家,其中中国市场就超过了75家,且还在持续增长。盛况之下的背后是许多企业缺乏核心技术积累,无法走“质”的发展路线,只能转向“价格战”的恶性竞争试图在“量”上找出路,一时之间可谓是硝烟四起。

但这对于一个以旨在为制造业提供先进解决方案作为核心竞争力的行业而言无疑是致命的,直接后果便是价格战下各大厂商发展空间不断被压薄,产品同质化日趋严重,全产业链的研发水平得不到发展,无法为客户提供更优的产品与服务,行业整体水平停滞不前。

在这般危机之下,究竟是选择加入这场没有尽头没有未来的价格战,还是拒绝躺平,披荆斩棘,开启新的时代?究竟该如何回答好协作机器人突围突破式发展的重大命题?

2、破局·开启新的时代

追随时代的脚步,可以获取的答案线索,是用人工智能科技助力腾飞之翼,开启智能机器人新时代。正如广为熟知的工业4.0一词所述,我们将迎来的,是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产业变革的时代,是智能化引领的时代。

在崭新的时代里,我们愈加期望机器人将在更多方面能够与我们更为亲近,而不是如传统工业机器人那般被“锁在笼子里”,我们希望机器人能够真正地成为我们的好朋友,好伙伴,与之亲密地交流,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完成人机协作“1+1>2”的期待。

同时,站在更高的格局,人工智能技术当前发展如火如荼,机器人厂商的发展如能借助新技术的力量,实现产品的独特化、差异化,也必将在这新开辟的赛道上实现技术攻关,达成“弯道超车”。

紧接而至,新的问题出现了,谁能担此重任?

回望过去,2016年,由国际标准化组织针对协作机器人发布的工业标准明确了协作机器人的设计细节及系统安全技术规范,所有协作机器人产品必须通过此标准认证才能在市场上发售。由此,协作机器人在标准化生产的道路上步入正轨,开启了协作机器人的元年。

转眼看当下,2021年,以大族机器人为代表的行业领军企业则将智能机器人时代的伟大目标以奋斗的力量变为了现实,开启了智能协作机器人元年,引领了协作机器人行业走进智能协作机器人的新时代。所推出的多感知智能助手——MAiRA一经推出便技惊四座,多次斩获国内外各项大奖。从技术实力上看,它汇聚了最新型的传感器,在控制和系统和应用中完美地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人工智能集成,还装上了神奇的“耳朵”:通过声音指令与对话,即可与机器人开展交流,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并且自动储存声音记忆,随时都能重新唤起。

除此之外,大族机器人的智能技术也充分展现出了科技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搭载了大族机器人自主研发的人体探测传感技术和智能传感器,能够看、听和感知外部环境,具备“预判碰撞行为发生”的功能,有效避免伤害发生。如此一来,大族机器人以开辟新赛道的方式来破解行业内卷困局,开创行业先河,让自己赢得发展先机的同时,也为行业良性的竞争给出了自己的方案。

3、展望·未来发展可期

国家层面政策的出台也支撑着智能机器人的光明前景。12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多个部门正式印发《“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并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机器人要以高端化智能化发展为导向,要面向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需求,支持协调推进人工智能、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融合应用,提高机器人智能化和网络化水平。

2021是世界智能协作机器人的元年。面对行业内卷之境,大族机器人率先打响了走进智能化的第一枪,成为智能协作机器人时代的开创者。2022年在政策的支持下,全行业以初心抵万难,把握重大的政策机遇,必将迎来再一次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