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河电机为欧洲海上风电场的绿氢平台提供集成自动化和监控系统
横河电机株式会社宣布,其子公司横河电机意大利公司获得一份订单,为Baseload Power Hub提供集成自动化和能源控制与监测系统。Baseload Power Hub是一家海上绿氢生产与储存试点工厂,位于CrossWind运营的风电场内,后者是壳牌(80%)和Eneco(20%)的合资企业。该订单来自意大利EPCIC*承包商Rosetti Marino S.p.A.,该公司是一家同名国际运营集团的母公司,专门从事石油天然气、可再生能源以及碳中和的海上与陆上工厂的设计、施工和供应。
Baseload Power Hub 将位于Hollandse Kust Noord 海上风电场,距离荷兰海岸 18.5 公里。该工厂将利用 69 台海上风力发电机产生的剩余能源,采用兆瓦级电解槽生产绿色氢气,这些氢气可以储存起来,并通过燃料电池按需转化为电能。由于风能是一种间歇性电源,该工厂还将配备用于短期电能储存的电池。
从技术角度来看,Baseload Power Hub 具有复杂的架构,有多个独立的系统,需要由一个高级控制和监测系统进行编排、协调和优化。该项目的技术要点是横河电机的协同信息服务器 (CI Server)。它是一个跨平台的监控和信息系统,集成了工业控制系统、传感器和人工智能。CI Server允许操作员集中监督作为该项目的一部分交付的集成控制和安全系统,其主要元件是横河电机的CENTUM VP过程自动化系统、ProSafe-RS安全系统和工厂资源管理系统,以及横河电机子公司BaxEnergy提供的能源和控制监测系统。
横河电机从整体上进行自动化设计,使工厂尽可能经济高效地运行。基于系统之系统(SoS)的概念,横河电机致力于支持客户进行脱碳项目,此类项目通常涉及复杂的环境管理,必须紧密集成不同的系统。Baseload Power Hub 项目正是横河电机这一努力的证明。
*工程设计、采购、施工、安装和调试
关于横河电机
横河电机为能源、化工、材料、制药和食品等多个行业的客户提供测量、控制和信息领域的先进解决方案。横河电机通过数字化技术的有效应用,帮助客户解决日益复杂的生产、资产和供应链优化等问题,实现向自主运营的过渡。横河电机于1915年在东京成立,拥有17,000多名员工。它通过遍布60个国家的126家公司的网络,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本稿中的公司、组织、产品、服务和标识等名称是横河电机株式会社或其各自所有者的注册商标或商标。
光伏组件企业:中国绿色动能照亮全球
在全球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光伏组件企业正在以其卓越的技术实力和创新精神,成为推动全球绿色转型的重要力量。无论是通过内部管理的加强还是通过技术进步降低成本,中国光伏组件企业都在不断推进自身的高质量发展。那么,这些企业在推动绿色能源发展时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它们又是如何在全球市场上站稳脚跟并持续贡献“中国动能”的呢?
在中国光伏组件企业的发展历程中,技术创新始终占据核心位置。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光伏组件企业也不得不面对来自海外市场的诸多挑战。其中包括贸易壁垒、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汇率波动等。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许多企业引入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这不仅提高了其产品的性能,还进一步降低了制造成本。此外,不少企业还注重研发的投入,推动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从而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了生产能耗,实现了节能减排的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光伏组件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不仅仅是简单的产品输出,更是一种技术和理念的传播。这些企业积极参与国际项目,例如西班牙FincaLaCalabaza农场实施的爱旭N型ABC组件项目,就是一次成功的案例。该项目不仅帮助农场实现了能源自给自足,每年还能减少1,638公斤的碳排放,通过清洁能源的利用能为农场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据统计,在项目运行周期内,N型ABC组件预计将为农场提供约1,987,589千瓦时的清洁电力,创造超过22.6万欧元的收入,这无疑是对中国光伏组件企业“走出去”战略的诠释。
目前,国际社会对中国光伏产业的认可在不断提升。国际能源署在其发布的《2023年可再生能源》报告中指出,中国已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领跑者,并且是推动全球可再生能源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源之一。这一评价反映了中国光伏组件企业在推动全球绿色发展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总之,中国光伏组件企业作为绿色能源领域的先行者,通过不懈努力与探索,不仅实现了自身的跨越性发展,更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清洁能源的应用普及。光伏组件企业,正以自己的方式书写着新时代的绿色篇章,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贡献力量。
中国光伏组件企业在推动全球绿色发展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创新,勇于迎接挑战,才能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它们不仅在国内市场中“深耕细作”,更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国动能”的强大魅力。中国光伏组件企业,作为绿色能源革命的先锋,将继续在全球范围内发挥其积极作用,推动世界向着更加清洁、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欧洲铜生产商采用ABB数字化解决方案,正常运行时间提高约10%
依托实时数据分析和专业服务,Aurubis Olen公司得以做出更好的决策,从而延长其生产装置的正常运行时间。Aurubis Olen公司隶属于欧洲大型铜生产商——奥鲁比斯集团。
非计划停机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点击阅读《调研显示:非计划停机成本每小时超63万元》 ),还会影响铜生产下游产业的生产与发展。Aurubis Olen公司生产纯度为99.99%的阴极铜,电机驱动应用的可用性和可靠性是其最关心的问题。
下 载《可靠性的价值》调研报告
Aurubis Olen公司决定采用预防性维护策略,以做出更好的决策,从而延长正常运行时间。该公司将电机和传动的性能监测工作全面交给ABB专家,其公司内部运维人员则专注于解决比利时Olen金属回收厂的其他重要任务。
ABB Ability™监测服务,大幅提高可靠性
奥鲁比斯集团在驱动工业炉、通风设备及传送带等应用的22台ABB及其他品牌的电机与1台ABB直流传动中采用了ABB数字监测解决方案。根据ABB专家给出的建议,工厂操作人员得以做出更好的决策,改进维护计划,及时发现设备的各种问题,同时为他们留出时间专注于更为重要的战略性任务。
利用ABB Ability™监测服务,ABB会对电机和传动等设备的性能进行分析和跟踪,并定期为奥鲁比斯集团提供如上设备的状态报告。工厂操作人员了解到实际状况,便可针对性优化生产停机时间,并缩短停机时长。
Aurubis Olen公司通过监测服务得知,部分电机每分钟转速(rpm)过高或正在提高以达到既定速度。此外,其中一台电机的振动加剧,原因是电机轴与机器之间的机械连接出现松动,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非计划停机。得益于对设备的持续监测以及ABB的专业服务,Aurubis Olen公司能够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予以解决,使受监测电机的正常运行时间提高了约10%。
利用ABB提供的数据分析及专业监测服务,Aurubis Olen公司的维护工作也得到优化。ABB服务专家会定期向Aurubis Olen公司提供设备的状态报告,这有助于更好地为计划停机做准备。成果相当显著,该公司正计划逐步将ABB的远程监测服务运用到Olen工厂的各个生产环节。
通过让ABB服务专家对电机进行远程监测,客户能够基于设备健康与性能状态的准确信息,做出更明智的运营决策,提前采取运维措施,减少非计划停机。ABB服务专家能够对上云设备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就提高性能、能源效率和可靠性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高压直流70载光辉历程:电力电子如何塑造能源未来
•日立能源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办“电力电子与能源日”,强调电力电子在清洁能源转型中扮演重要角色
•活动展示了推动可再生能源并网和需求侧脱碳的创新技术,助力构建人人享有的可持续能源未来
•同时,日立能源庆祝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应用70周年
2024年是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在全球应用的70周年,这一变革性力量重塑了电力传输的方式,并有力推进了全球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在斯德哥尔摩举办的“电力电子与能源日”活动上,日立能源庆祝了这一重要里程碑,并强调电力电子技术在塑造能源未来中的关键作用。
经过七十年的发展,高压直流技术已成为目前远距离、高效能输电的基石。1954年,日立能源在全球率先推出了这项技术,目前,已累计将装机规模达150吉瓦(GW)的高压直流输电线路接入电力系统。凭借其广泛的应用,该技术展现了推动全球能源格局迈向互联互通的潜能。当前,这项技术已从传统的端到端连接,发展成为先进的多端和多功能电网互联,为实现海上电网的发展愿景提供支持。
今天,包括高压直流在内的电力电子解决方案在接入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实现电力系统脱碳以及增强电网韧性和灵活性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不断提升,电力电子技术,如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增强型静止同步补偿器和储能解决方案,与跨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互联应用相结合,帮助确保电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无论天气如何变化,系统电压和频率可以有效地保持稳定。
日立能源全球电网接入业务单元负责人Niklas Persson表示:“电力电子正在改变我们构建能源系统的方式,它能够增强电网稳定性并支持全球向可持续能源的转型。‘电力电子与能源日’的举办标志着该技术已经做好准备。其发展的关键在于能源领域的利益相关者加强合作,以及快速、大规模地部署电力电子技术。日立能源致力于推动创新和共创,以支持各国建设具有韧性和高效的能源基础设施。”
在本次活动中,日立能源展示了其领先的电力电子解决方案,这些方案旨在应对现代电网面临的挑战,例如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渗透率、促进分布式发电,以及推动基于传统化石能源行业的电气化和脱碳进程。活动强调了电力电子不仅对能源系统的未来至关重要,而且在当前的能源转型中也发挥着关键作用,它有助于确保全球各国实现各自的“净零”排放目标和构建可持续的能源基础设施。
本次“电力电子与能源日”汇集了能源转型中众多关键参与者。活动呼吁提升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并强调能源转型所需的技术已经就绪。同时,该活动号召各国和利益相关者优先选择采用这些技术,不要在能源系统的变革中错失先机。
日立能源是全球技术领导者,致力于构建清洁能源系统,共享低碳美好未来。我们推进全球能源系统的变革,使其更清洁、更灵活和更安全,并与客户和伙伴协同合作,共塑可持续能源的未来。日立能源在全球140多个国家拥有出色的业绩及世界领先的装机容量,服务于电力、工业、交通、数据中心和基础设施领域的客户。凭借创新的技术与服务,我们将装机规模超过150吉瓦的高压直流线路接入到电力系统中,帮助打造更高效的能源价值链,让电力成为人人可享的资源。我们携手跨行业及跨地区的利益相关者,通过数字化加速能源转型进程,助力实现碳中和的未来。公司总部位于瑞士,在全球90多个国家拥有超过4.5万员工,业务规模约130亿美元。
国家能源集团携手海康威视研发攻克融合光谱煤质快检技术
10月24日上午10点,在国家能源集团准能集团黑岱沟露天煤矿,安装于准能选煤厂785商品煤胶带机中部的煤质快检核心设备,正在对当天装车外运的商品煤煤质进行实时检测。仅两分钟后,涵盖发热量、水分、灰分、硫分等多项指标的数据信息已传输到到下游用煤单位,这套设备可实现当天10列装车共计4.1万吨商品煤全部过检,每车传输10组数据,一天共传输100组数据。
而在中国华能集团锡林郭勒热电厂,来自国家能源集团胜利能源公司的商品煤,正源源不断地通过长距离输煤皮带输送到该厂煤仓。依托煤质快检与皮带秤数据的不落地快速结算模式,胜利能源已实现煤炭数质量数据的自动获取和实时结算,检测精度达到传统煤质检测水平,交易资金沉淀成本也大幅降低,由原来的一月一结变为当日结算,每月可减少财务资金成本17余万元。
这些突破煤炭购销传统模式的镜头,正是国家能源集团融合光谱煤质快检技术为煤炭消费领域带来的重大技术突破。10月24日,“AI智测·炭索未来”融合光谱煤质快速检测技术发布会在北京举行,由国家能源集团携手海康威视联合研发的“融合光谱煤质快速检测技术”正式发布,标志我国煤炭数质量管控领域迈入全新的人工智能时代,并首次在煤炭生产、电力、运输、化工等全产业链成功示范应用。
煤炭是国家能源的基石,2023年我国原煤生产和进口煤量共计51.84亿吨,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营收达3.5万亿元。煤炭质量数据是煤炭生产、销售结算、利用的关键基础数据。长久以来,依赖化学手段的传统煤质检测技术,存在过程复杂、操作差异大,存在流程长、数据缓、风险大、结算周期长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一列煤从上游装车站台装车发出,到下游用煤单位卸车验收采用传统破坏性化学分析方法,中间至少有2次检测,很难保障上下游煤质检测结果的一致性,这也是长期困绕购销双方“卡脖子”的难题,难以适应煤炭产业链供应链绿色安全发展需要。
此前,国内外进行过大量的煤质快检技术研发,逐步形成中子活化、双能伽马射线、X射线吸收、近红外光谱(NIRS)等技术路线,但由于检测精度不高、放射源安全隐患等因素,一直未形成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成熟可靠技术。此次发布会重磅推出的“融合光谱煤质快速检测技术”,是一项集煤质快检核心装置、AI模型与数质量管控平台于一体的原创性技术,实现人工智能、光谱学及化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可对煤炭成分中的热值、水分、灰分、硫分进行精准检测;基于双模态神经网络的人工智能技术,利用深度神经网络有效融合两种感知信号,对大量煤炭成分进行数据表征,并结合鲁棒训练,从而实现快速、准确、鲁棒、无损的煤炭成分分析,一举攻克了传统煤炭检测技术检测数据延迟、失真及成本高等难题,实现煤炭供需两端全流量实时在线、全自动检测。
该技术可以在线检测6毫米煤样的热值、全硫、灰分、全水等指标,整列车采样完成后仅需2分钟获取检测结果,相较于至少8小时的传统检测周期,实现煤质信息的实时精准获取;样品代表性指数级增强,单列车的检测煤量可达1吨以上,是传统1克煤样检测量的百万倍,样品代表性和检测效率大幅提升;全程实现自动无人干预,改变了传统采样、制样、化验的复杂流程,构建了高效、透明的在线检测模式。2024年在国家能源集团四大产煤区、港口、销售、电厂、化工产业共9家单位示范应用的10台产品设备,检测煤量超4亿吨,且历经高低温、粉尘、震动以及高湿度、电磁干扰等各种严苛环境条件,均稳定运行。
作为骨干能源央企,国家能源集团坚决扛起煤基能源新质生产力大旗,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采取“集团化作战”方针,统筹有效资源、整合优势力量,组织调动“煤电运化”全产业链35家子分公司上千人参与科技攻关会战。历时两年时间,广泛收集国内外300多万条历史煤质数据,以10万多组高质量光谱煤质数据集,实现了对煤种范围99%以上的覆盖;检测煤种覆盖全集团全部自产、外购等合计超过398种,检测精度达到传统化学方法水平,累计平均偏差趋于零,煤炭数量和质量具备“在线测量”基础。
集团公司所属电科院南环院作为技术研发的牵头实施单位,发挥自身在煤质检测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优势,早在2019年就启动煤质快检技术领域的科技研发,2022年联合海康威视确定了融合光谱煤质快速检测的技术路线,先后完成试验平台、实验室原理机研发;2022年至2023年,完成在线检测产品的开发,成功研发出包括多维感知、双模态神经网络算法、高质量数据集、AI模型等一系列自主核心技术,探索实现了实体产业链与技术创新链的跨学科、跨行业融合,形成“央企联合+技术融合”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范式。
同时,国家能源集团聚焦产业引领,提升一体化效能,依托区块链技术实时采集接入煤电化运全产业链条,从煤矿、外购煤站台、港口、电力、化工等297家单位、累计1134台的轨道衡、汽车衡、煤质快检等设备源头实时采集数量和质量数据,形成了全环节、全流程完整的数据监控链条,打造“全景、真实、准确、快速、透明”的煤炭数质量管控平台。历经28次数据集扩充,3次迭代更新,搭建煤质快检AI模型,实现检测精度突破,对国内外上百种煤种的检测通过率都保持在95%以上;以区块链+数字化平台管控,实现煤质检测数据“实时、透明、共享”。截至10月21日,国家能源集团以煤质快检技术和数据平台实现对各外部用户单位超1000万吨的快速结算,其中胜利能源对华能、大唐、京能、蒙能、华润等所有内外部客户累计结算172天,结算煤量900余万吨,累计偏差仅13大卡;与华能锡电结算5964吨,热值偏差6大卡,远低于行业标准,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
华能北方联合动力党委书记、董事长陈炳华在发布会上表示,今年4月27日,华能北方公司成功实现基于胜利能源公司的煤质快检与皮带秤数据的首笔煤炭交易快速结算,做到煤炭数质量数据自动获取、实时结算,实现无人化、少人化管控。截至10月21日,双方通过煤质快检已完成结算434万吨,结算结果与我方人工化验结果的差值全部符合国家标准要求。通过半年的应用,不仅验证了该项技术的稳定性、高效性和可靠性,而且证明煤质快检技术所重塑的购销新模式具备很强的推广价值。
目前,国家能源集团正联手海康威视,加速煤质快检技术的谱系化、产品系列化、应用规模化、管控体系化发展,按照“战略管控+一体化运营”总体定位,构建起全集团“体系化、网络化、标准化”的煤炭数质量管控体系,并通过标准的研制和推广,为行业内的技术交流等提供共同的语言和基准,推动煤质快检技术不断向更高水平发展,加速行业认可和产业化进程。计划到年底,国家能源集团将在新疆、宁夏、晋陕蒙核心区、蒙东四大产煤区相关矿点、外购煤站台和部分电力、煤化工企业部署应用80多台煤质快检装置,将实现对“煤炭、电力、港口、化工”等上下游的煤质快检覆盖。
2024年三季度报告
关于使用闲置自有资金进行委托理财的公告
董事会决议公告
为中速船舶应用研发氨动力发动机
MAN Energy Solutions携手行业伙伴及研究机构,共同启动了名为“AmmoniaMot 2”的研究项目
在成功设计及测试了首台二冲程氨燃料发动机之后,MAN Energy Solutions宣布正式启动“AmmoniaMot 2”研究项目。该项目是MAN与行业合作伙伴及研究机构共同努力的成果,旨在研发一款采用氨作为动力源的四冲程、中速、双燃料测试发动机。
该项目由德国联邦经济事务与气候行动部(BMWK)提供支持,于2024年8月正式启动,预计将持续3年半的时间。作为“AmmoniaMot”项目(已于2024年5月圆满结束)的延续,“AmmoniaMot 2”在前者对内燃机中氨燃烧基础研究的鼓舞人心的成果之上,迈出了更为雄心勃勃的一步。MAN Energy Solutions继续担任该项目的牵头单位,携手原项目中的合作伙伴,并新增了WTZ Roßlau gGmbH、Woodward L’Orange GmbH、慕尼黑大学(SFM)、Neptun Ship Design GmbH、罗斯托克大学(LKV)、GenSys GmbH和MNR GmbH等合作伙伴。
MAN Energy Solutions四冲程工程研发负责人Alexander Knafl表示:“对于MAN而言,‘AmmoniaMot 2’项目是继‘AmmoniaMot’项目之后的下一个顺理成章的发展步骤。它完美地契合了我们开发可持续技术的战略,我们深感荣幸能够有机会与外部合作伙伴携手共进。在我们看来,推动海运业脱碳的关键始于燃料脱碳,而氨作为一个不含碳的候选燃料,在用作发动机燃料时能够避免二氧化碳排放,因此极具潜力。”
MAN Energy Solutions预见,氨动力四冲程发动机在不久的将来,主要应用于新建的、无需搭载乘客的项目,诸如货轮及特殊用途船舶,或是作为大型氨燃料两冲程动力船舶的辅助发电机组。至于渡轮、邮轮等客船,MAN Energy Solutions当前正专注于甲醇作为该行业的未来燃料,并已同步着手研发适配的发动机技术。
MAN Energy Solutions四冲程研发及燃烧系统开发负责人Christian Kunkel补充道:“在 AmmoniaMot 项目初期,我们携手杰出的合作伙伴,共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功验证了氨作为中速发动机燃料的适用性,其潜力在于既能满足当前的排放法规要求,又能实现90%至95%的温室气体减排。我非常荣幸能与我们的合作伙伴一道,在AmmoniaMot 2项目中继续推进这一进程。毋庸置疑,氨正逐步确立其作为关键无碳燃料的地位,其对于推动整个航运业实现脱碳目标的贡献将远超预期。”
合作伙伴角色
· MAN Energy Solutions:负责船舶应用的全方位发动机概念设计,包括废气后处理系统;
· WTZ Roßlau gGmbH:负责开发适用于发动机的燃烧概念,并在实际运行环境中对喷射组件进行测试;
· Woodward L’Orange GmbH:负责开发发动机的喷嘴原型;
· 慕尼黑大学(SFM):承担 3D-CFD 燃烧模拟;
· Neptun Ship Design GmbH:开发氨高压燃料供应模块(CAPSAM)的示范装置,同时考虑船上的安全要求;
· 罗斯托克大学(LKV):对喷射技术、废气后处理概念、氨燃料发动机的润滑进行实验,并将在这些实验的基础上开发0D/1D模拟模型;
· GenSys GmbH:负责建造氨高压燃料供应模块(CAPSAM)的示范装置;
· MNR GmbH:开发双壁燃料系统和氨高压燃料管道系统的膨胀节。
MAN Energy Solutions 可帮助客户在向碳中和未来的过渡过程中实现可持续的价值创造。为应对未来在海洋、能源和工业领域面临的诸多挑战,我们在系统层面对效率和绩效进行了提升。250 多年来,我们在先进工程领域始终处于优势地位,拥有一系列先进的技术组合。MAN Energy Solutions 总部位于德国,全球有 120 多个工厂,拥有约 14,000 名员工。我们的MAN PrimeServ 拥有一个庞大的服务中心网络,可为全球各地的客户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