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组件企业:中国绿色动能照亮全球

在全球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光伏组件企业正在以其卓越的技术实力和创新精神,成为推动全球绿色转型的重要力量。无论是通过内部管理的加强还是通过技术进步降低成本,中国光伏组件企业都在不断推进自身的高质量发展。那么,这些企业在推动绿色能源发展时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它们又是如何在全球市场上站稳脚跟并持续贡献“中国动能”的呢?

在中国光伏组件企业的发展历程中,技术创新始终占据核心位置。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光伏组件企业也不得不面对来自海外市场的诸多挑战。其中包括贸易壁垒、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汇率波动等。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许多企业引入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这不仅提高了其产品的性能,还进一步降低了制造成本。此外,不少企业还注重研发的投入,推动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从而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了生产能耗,实现了节能减排的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光伏组件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不仅仅是简单的产品输出,更是一种技术和理念的传播。这些企业积极参与国际项目,例如西班牙FincaLaCalabaza农场实施的爱旭N型ABC组件项目,就是一次成功的案例。该项目不仅帮助农场实现了能源自给自足,每年还能减少1,638公斤的碳排放,通过清洁能源的利用能为农场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据统计,在项目运行周期内,N型ABC组件预计将为农场提供约1,987,589千瓦时的清洁电力,创造超过22.6万欧元的收入,这无疑是对中国光伏组件企业“走出去”战略的诠释。

目前,国际社会对中国光伏产业的认可在不断提升。国际能源署在其发布的《2023年可再生能源》报告中指出,中国已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领跑者,并且是推动全球可再生能源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源之一。这一评价反映了中国光伏组件企业在推动全球绿色发展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总之,中国光伏组件企业作为绿色能源领域的先行者,通过不懈努力与探索,不仅实现了自身的跨越性发展,更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清洁能源的应用普及。光伏组件企业,正以自己的方式书写着新时代的绿色篇章,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贡献力量。

中国光伏组件企业在推动全球绿色发展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创新,勇于迎接挑战,才能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它们不仅在国内市场中“深耕细作”,更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国动能”的强大魅力。中国光伏组件企业,作为绿色能源革命的先锋,将继续在全球范围内发挥其积极作用,推动世界向着更加清洁、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欧洲铜生产商采用ABB数字化解决方案,正常运行时间提高约10%

依托实时数据分析和专业服务,Aurubis Olen公司得以做出更好的决策,从而延长其生产装置的正常运行时间。Aurubis Olen公司隶属于欧洲大型铜生产商——奥鲁比斯集团。

非计划停机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点击阅读《调研显示:非计划停机成本每小时超63万元》 ),还会影响铜生产下游产业的生产与发展。Aurubis Olen公司生产纯度为99.99%的阴极铜,电机驱动应用的可用性和可靠性是其最关心的问题。

下 载《可靠性的价值》调研报告

Aurubis Olen公司决定采用预防性维护策略,以做出更好的决策,从而延长正常运行时间。该公司将电机和传动的性能监测工作全面交给ABB专家,其公司内部运维人员则专注于解决比利时Olen金属回收厂的其他重要任务。

ABB Ability™监测服务,大幅提高可靠性

奥鲁比斯集团在驱动工业炉、通风设备及传送带等应用的22台ABB及其他品牌的电机与1台ABB直流传动中采用了ABB数字监测解决方案。根据ABB专家给出的建议,工厂操作人员得以做出更好的决策,改进维护计划,及时发现设备的各种问题,同时为他们留出时间专注于更为重要的战略性任务。

利用ABB Ability™监测服务,ABB会对电机和传动等设备的性能进行分析和跟踪,并定期为奥鲁比斯集团提供如上设备的状态报告。工厂操作人员了解到实际状况,便可针对性优化生产停机时间,并缩短停机时长。

Aurubis Olen公司通过监测服务得知,部分电机每分钟转速(rpm)过高或正在提高以达到既定速度。此外,其中一台电机的振动加剧,原因是电机轴与机器之间的机械连接出现松动,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非计划停机。得益于对设备的持续监测以及ABB的专业服务,Aurubis Olen公司能够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予以解决,使受监测电机的正常运行时间提高了约10%。

利用ABB提供的数据分析及专业监测服务,Aurubis Olen公司的维护工作也得到优化。ABB服务专家会定期向Aurubis Olen公司提供设备的状态报告,这有助于更好地为计划停机做准备。成果相当显著,该公司正计划逐步将ABB的远程监测服务运用到Olen工厂的各个生产环节。

通过让ABB服务专家对电机进行远程监测,客户能够基于设备健康与性能状态的准确信息,做出更明智的运营决策,提前采取运维措施,减少非计划停机。ABB服务专家能够对上云设备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就提高性能、能源效率和可靠性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高压直流70载光辉历程:电力电子如何塑造能源未来

•日立能源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办“电力电子与能源日”,强调电力电子在清洁能源转型中扮演重要角色

•活动展示了推动可再生能源并网和需求侧脱碳的创新技术,助力构建人人享有的可持续能源未来

•同时,日立能源庆祝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应用70周年

2024年是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在全球应用的70周年,这一变革性力量重塑了电力传输的方式,并有力推进了全球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在斯德哥尔摩举办的“电力电子与能源日”活动上,日立能源庆祝了这一重要里程碑,并强调电力电子技术在塑造能源未来中的关键作用。

经过七十年的发展,高压直流技术已成为目前远距离、高效能输电的基石。1954年,日立能源在全球率先推出了这项技术,目前,已累计将装机规模达150吉瓦(GW)的高压直流输电线路接入电力系统。凭借其广泛的应用,该技术展现了推动全球能源格局迈向互联互通的潜能。当前,这项技术已从传统的端到端连接,发展成为先进的多端和多功能电网互联,为实现海上电网的发展愿景提供支持。

今天,包括高压直流在内的电力电子解决方案在接入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实现电力系统脱碳以及增强电网韧性和灵活性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不断提升,电力电子技术,如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增强型静止同步补偿器和储能解决方案,与跨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互联应用相结合,帮助确保电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无论天气如何变化,系统电压和频率可以有效地保持稳定。

日立能源全球电网接入业务单元负责人Niklas Persson表示:“电力电子正在改变我们构建能源系统的方式,它能够增强电网稳定性并支持全球向可持续能源的转型。‘电力电子与能源日’的举办标志着该技术已经做好准备。其发展的关键在于能源领域的利益相关者加强合作,以及快速、大规模地部署电力电子技术。日立能源致力于推动创新和共创,以支持各国建设具有韧性和高效的能源基础设施。”

在本次活动中,日立能源展示了其领先的电力电子解决方案,这些方案旨在应对现代电网面临的挑战,例如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渗透率、促进分布式发电,以及推动基于传统化石能源行业的电气化和脱碳进程。活动强调了电力电子不仅对能源系统的未来至关重要,而且在当前的能源转型中也发挥着关键作用,它有助于确保全球各国实现各自的“净零”排放目标和构建可持续的能源基础设施。

本次“电力电子与能源日”汇集了能源转型中众多关键参与者。活动呼吁提升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并强调能源转型所需的技术已经就绪。同时,该活动号召各国和利益相关者优先选择采用这些技术,不要在能源系统的变革中错失先机。

日立能源是全球技术领导者,致力于构建清洁能源系统,共享低碳美好未来。我们推进全球能源系统的变革,使其更清洁、更灵活和更安全,并与客户和伙伴协同合作,共塑可持续能源的未来。日立能源在全球140多个国家拥有出色的业绩及世界领先的装机容量,服务于电力、工业、交通、数据中心和基础设施领域的客户。凭借创新的技术与服务,我们将装机规模超过150吉瓦的高压直流线路接入到电力系统中,帮助打造更高效的能源价值链,让电力成为人人可享的资源。我们携手跨行业及跨地区的利益相关者,通过数字化加速能源转型进程,助力实现碳中和的未来。公司总部位于瑞士,在全球90多个国家拥有超过4.5万员工,业务规模约130亿美元。

国家能源集团携手海康威视研发攻克融合光谱煤质快检技术

10月24日上午10点,在国家能源集团准能集团黑岱沟露天煤矿,安装于准能选煤厂785商品煤胶带机中部的煤质快检核心设备,正在对当天装车外运的商品煤煤质进行实时检测。仅两分钟后,涵盖发热量、水分、灰分、硫分等多项指标的数据信息已传输到到下游用煤单位,这套设备可实现当天10列装车共计4.1万吨商品煤全部过检,每车传输10组数据,一天共传输100组数据。

而在中国华能集团锡林郭勒热电厂,来自国家能源集团胜利能源公司的商品煤,正源源不断地通过长距离输煤皮带输送到该厂煤仓。依托煤质快检与皮带秤数据的不落地快速结算模式,胜利能源已实现煤炭数质量数据的自动获取和实时结算,检测精度达到传统煤质检测水平,交易资金沉淀成本也大幅降低,由原来的一月一结变为当日结算,每月可减少财务资金成本17余万元。

这些突破煤炭购销传统模式的镜头,正是国家能源集团融合光谱煤质快检技术为煤炭消费领域带来的重大技术突破。10月24日,“AI智测·炭索未来”融合光谱煤质快速检测技术发布会在北京举行,由国家能源集团携手海康威视联合研发的“融合光谱煤质快速检测技术”正式发布,标志我国煤炭数质量管控领域迈入全新的人工智能时代,并首次在煤炭生产、电力、运输、化工等全产业链成功示范应用。

煤炭是国家能源的基石,2023年我国原煤生产和进口煤量共计51.84亿吨,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营收达3.5万亿元。煤炭质量数据是煤炭生产、销售结算、利用的关键基础数据。长久以来,依赖化学手段的传统煤质检测技术,存在过程复杂、操作差异大,存在流程长、数据缓、风险大、结算周期长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一列煤从上游装车站台装车发出,到下游用煤单位卸车验收采用传统破坏性化学分析方法,中间至少有2次检测,很难保障上下游煤质检测结果的一致性,这也是长期困绕购销双方“卡脖子”的难题,难以适应煤炭产业链供应链绿色安全发展需要。

此前,国内外进行过大量的煤质快检技术研发,逐步形成中子活化、双能伽马射线、X射线吸收、近红外光谱(NIRS)等技术路线,但由于检测精度不高、放射源安全隐患等因素,一直未形成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成熟可靠技术。此次发布会重磅推出的“融合光谱煤质快速检测技术”,是一项集煤质快检核心装置、AI模型与数质量管控平台于一体的原创性技术,实现人工智能、光谱学及化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可对煤炭成分中的热值、水分、灰分、硫分进行精准检测;基于双模态神经网络的人工智能技术,利用深度神经网络有效融合两种感知信号,对大量煤炭成分进行数据表征,并结合鲁棒训练,从而实现快速、准确、鲁棒、无损的煤炭成分分析,一举攻克了传统煤炭检测技术检测数据延迟、失真及成本高等难题,实现煤炭供需两端全流量实时在线、全自动检测。

该技术可以在线检测6毫米煤样的热值、全硫、灰分、全水等指标,整列车采样完成后仅需2分钟获取检测结果,相较于至少8小时的传统检测周期,实现煤质信息的实时精准获取;样品代表性指数级增强,单列车的检测煤量可达1吨以上,是传统1克煤样检测量的百万倍,样品代表性和检测效率大幅提升;全程实现自动无人干预,改变了传统采样、制样、化验的复杂流程,构建了高效、透明的在线检测模式。2024年在国家能源集团四大产煤区、港口、销售、电厂、化工产业共9家单位示范应用的10台产品设备,检测煤量超4亿吨,且历经高低温、粉尘、震动以及高湿度、电磁干扰等各种严苛环境条件,均稳定运行。

作为骨干能源央企,国家能源集团坚决扛起煤基能源新质生产力大旗,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采取“集团化作战”方针,统筹有效资源、整合优势力量,组织调动“煤电运化”全产业链35家子分公司上千人参与科技攻关会战。历时两年时间,广泛收集国内外300多万条历史煤质数据,以10万多组高质量光谱煤质数据集,实现了对煤种范围99%以上的覆盖;检测煤种覆盖全集团全部自产、外购等合计超过398种,检测精度达到传统化学方法水平,累计平均偏差趋于零,煤炭数量和质量具备“在线测量”基础。

集团公司所属电科院南环院作为技术研发的牵头实施单位,发挥自身在煤质检测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优势,早在2019年就启动煤质快检技术领域的科技研发,2022年联合海康威视确定了融合光谱煤质快速检测的技术路线,先后完成试验平台、实验室原理机研发;2022年至2023年,完成在线检测产品的开发,成功研发出包括多维感知、双模态神经网络算法、高质量数据集、AI模型等一系列自主核心技术,探索实现了实体产业链与技术创新链的跨学科、跨行业融合,形成“央企联合+技术融合”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范式。

同时,国家能源集团聚焦产业引领,提升一体化效能,依托区块链技术实时采集接入煤电化运全产业链条,从煤矿、外购煤站台、港口、电力、化工等297家单位、累计1134台的轨道衡、汽车衡、煤质快检等设备源头实时采集数量和质量数据,形成了全环节、全流程完整的数据监控链条,打造“全景、真实、准确、快速、透明”的煤炭数质量管控平台。历经28次数据集扩充,3次迭代更新,搭建煤质快检AI模型,实现检测精度突破,对国内外上百种煤种的检测通过率都保持在95%以上;以区块链+数字化平台管控,实现煤质检测数据“实时、透明、共享”。截至10月21日,国家能源集团以煤质快检技术和数据平台实现对各外部用户单位超1000万吨的快速结算,其中胜利能源对华能、大唐、京能、蒙能、华润等所有内外部客户累计结算172天,结算煤量900余万吨,累计偏差仅13大卡;与华能锡电结算5964吨,热值偏差6大卡,远低于行业标准,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

华能北方联合动力党委书记、董事长陈炳华在发布会上表示,今年4月27日,华能北方公司成功实现基于胜利能源公司的煤质快检与皮带秤数据的首笔煤炭交易快速结算,做到煤炭数质量数据自动获取、实时结算,实现无人化、少人化管控。截至10月21日,双方通过煤质快检已完成结算434万吨,结算结果与我方人工化验结果的差值全部符合国家标准要求。通过半年的应用,不仅验证了该项技术的稳定性、高效性和可靠性,而且证明煤质快检技术所重塑的购销新模式具备很强的推广价值。

目前,国家能源集团正联手海康威视,加速煤质快检技术的谱系化、产品系列化、应用规模化、管控体系化发展,按照“战略管控+一体化运营”总体定位,构建起全集团“体系化、网络化、标准化”的煤炭数质量管控体系,并通过标准的研制和推广,为行业内的技术交流等提供共同的语言和基准,推动煤质快检技术不断向更高水平发展,加速行业认可和产业化进程。计划到年底,国家能源集团将在新疆、宁夏、晋陕蒙核心区、蒙东四大产煤区相关矿点、外购煤站台和部分电力、煤化工企业部署应用80多台煤质快检装置,将实现对“煤炭、电力、港口、化工”等上下游的煤质快检覆盖。

为中速船舶应用研发氨动力发动机

MAN Energy Solutions携手行业伙伴及研究机构,共同启动了名为“AmmoniaMot 2”的研究项目

在成功设计及测试了首台二冲程氨燃料发动机之后,MAN Energy Solutions宣布正式启动“AmmoniaMot 2”研究项目。该项目是MAN与行业合作伙伴及研究机构共同努力的成果,旨在研发一款采用氨作为动力源的四冲程、中速、双燃料测试发动机。

该项目由德国联邦经济事务与气候行动部(BMWK)提供支持,于2024年8月正式启动,预计将持续3年半的时间。作为“AmmoniaMot”项目(已于2024年5月圆满结束)的延续,“AmmoniaMot 2”在前者对内燃机中氨燃烧基础研究的鼓舞人心的成果之上,迈出了更为雄心勃勃的一步。MAN Energy Solutions继续担任该项目的牵头单位,携手原项目中的合作伙伴,并新增了WTZ Roßlau gGmbH、Woodward L’Orange GmbH、慕尼黑大学(SFM)、Neptun Ship Design GmbH、罗斯托克大学(LKV)、GenSys GmbH和MNR GmbH等合作伙伴。

MAN Energy Solutions四冲程工程研发负责人Alexander Knafl表示:“对于MAN而言,‘AmmoniaMot 2’项目是继‘AmmoniaMot’项目之后的下一个顺理成章的发展步骤。它完美地契合了我们开发可持续技术的战略,我们深感荣幸能够有机会与外部合作伙伴携手共进。在我们看来,推动海运业脱碳的关键始于燃料脱碳,而氨作为一个不含碳的候选燃料,在用作发动机燃料时能够避免二氧化碳排放,因此极具潜力。”

MAN Energy Solutions预见,氨动力四冲程发动机在不久的将来,主要应用于新建的、无需搭载乘客的项目,诸如货轮及特殊用途船舶,或是作为大型氨燃料两冲程动力船舶的辅助发电机组。至于渡轮、邮轮等客船,MAN Energy Solutions当前正专注于甲醇作为该行业的未来燃料,并已同步着手研发适配的发动机技术。

MAN Energy Solutions四冲程研发及燃烧系统开发负责人Christian Kunkel补充道:“在 AmmoniaMot 项目初期,我们携手杰出的合作伙伴,共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功验证了氨作为中速发动机燃料的适用性,其潜力在于既能满足当前的排放法规要求,又能实现90%至95%的温室气体减排。我非常荣幸能与我们的合作伙伴一道,在AmmoniaMot 2项目中继续推进这一进程。毋庸置疑,氨正逐步确立其作为关键无碳燃料的地位,其对于推动整个航运业实现脱碳目标的贡献将远超预期。”

合作伙伴角色

· MAN Energy Solutions:负责船舶应用的全方位发动机概念设计,包括废气后处理系统;

· WTZ Roßlau gGmbH:负责开发适用于发动机的燃烧概念,并在实际运行环境中对喷射组件进行测试;

· Woodward L’Orange GmbH:负责开发发动机的喷嘴原型;

· 慕尼黑大学(SFM):承担 3D-CFD 燃烧模拟;

· Neptun Ship Design GmbH:开发氨高压燃料供应模块(CAPSAM)的示范装置,同时考虑船上的安全要求;

· 罗斯托克大学(LKV):对喷射技术、废气后处理概念、氨燃料发动机的润滑进行实验,并将在这些实验的基础上开发0D/1D模拟模型;

· GenSys GmbH:负责建造氨高压燃料供应模块(CAPSAM)的示范装置;

· MNR GmbH:开发双壁燃料系统和氨高压燃料管道系统的膨胀节。

MAN Energy Solutions 可帮助客户在向碳中和未来的过渡过程中实现可持续的价值创造。为应对未来在海洋、能源和工业领域面临的诸多挑战,我们在系统层面对效率和绩效进行了提升。250 多年来,我们在先进工程领域始终处于优势地位,拥有一系列先进的技术组合。MAN Energy Solutions 总部位于德国,全球有 120 多个工厂,拥有约 14,000 名员工。我们的MAN PrimeServ 拥有一个庞大的服务中心网络,可为全球各地的客户提供服务。

热泵背后的技术:智能功率模块

热泵市场的增长

热泵是一种既高效又环保的供暖方式,其可靠性和实用性已得到充分验证。它是推动全球向可持续供暖趋势发展的核心力量,运行所需的电力具有低排放的特点。在与传统锅炉、低排放氢能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和常规建筑系统相比时,能效是评估热泵的关键因素。

通过改用热泵,欧盟(EU)可以大幅减少用于取暖的天然气用量。由于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持续冲突导致天然气价格涨至最高点,这也将有助于减少天然气的使用量。2021 年全球热泵销售增长率超过 15%,是前十年增长率的两倍。欧盟的销售额增长了惊人的 35%,这是推动这一增长的主要因素。

预计 2021-2026 年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 9.5%,全球热泵市场的收入将从 2021 年的 532 亿美元增至 2026 年的 835 亿美元。欧盟的热泵安装量预计将比 2021 年大幅增长 335%,到 2030 年将超过 670 万台。根据一份 EIA 报告指出,到 2030 年,全球热泵安装量将从 2020 年的 1.8 亿台增加到约 6 亿台。

功率模块对提高热泵效率的重要性

热泵是一种用于制冷和供暖的多功能、高能效技术。热泵可以通过换向阀改变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从而实现供暖或制冷。在此过程中,空气通过蒸发器盘管,促进热能从空气转移到制冷剂。热能在制冷剂中循环,然后通过冷凝器盘管释放出来,同时风扇将空气吹过盘管。在此过程中,热能从一个位置传递到另一个位置,如下图 1 所示。随着我们努力实现未来无碳排放,具有高效电机控制能力的功率半导体需求量很大。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减小系统的整体尺寸和成本至关重要。

实施针对压缩机和泵的新能效规定,需要将电子控制电机融入设计中,这为电力电子设计人员带来了额外的挑战。在冷却系统中使用带有智能功率模块(IPM)技术的变频系统,已被广泛认可能比非变频系统减少30%的电力消耗。

IPM 通过精确调节输送到三相电机的电流的频率和电压,来调节热泵系统中变频压缩机和风扇的功率流。高效控制电机有助于达到压缩机和泵更高的能效标准。选择高能效、结构紧凑的 IPM 产品不仅能节约能源,还能让设计人员节省安装空间,提高性能,同时缩短开发周期。例如,安森美(onsemi)公司的SPM31系列1200V IGBT就是三相热泵应用的理想解决方案。

SPM 31:高能效电机控制

SPM31系列IPM集成了最新的场截止7(FS7)IGBT技术和第七代二极管技术,实现了卓越的效率和稳固性。这两项技术显著降低了电磁干扰(EMI),减少了功率损耗,并提高了功率密度。这些模块配备了栅极驱动IC以及诸如欠压锁定、过流关断、温度监控和故障报告等其他保护功能。

此外,与上一代解决方案和其他 IPM 替代产品相比,SPM31 IPM 的尺寸更小(54.5 mm x 31mm x 5.6 mm)。SPM31 解决方案实现了高功率密度、更高性能和更低的系统总成本。由于在较小的封装尺寸内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因此是节省安装空间的理想解决方案。

SPM31产品结构的目标是实现减小占用面积及增强可靠性的低功耗模块。为此,SPM31 采用了新型 FS7 IGBT 技术、基于压铸模型封装的增强型直接覆铜(Direct Bonded Copper, DBC)衬底,以及新型栅极驱动高压集成电路(HVIC)来实现。

SPM31 用于驱动低压侧 IGBT 的低压集成电路(LVIC)具有温度感应功能,可提高系统的整体可靠性。LVIC 可产生与其温度成正比的模拟信号。该电压用于监控模块的温度,并实施必要的保护措施以防止过热。

SPM31的一个相关特性是其集成的HVIC能高效工作,将逻辑电平的栅极输入转换为隔离的、不同电平的栅极驱动,这对于模块内高压侧IGBT的高效运行至关重要。每个相位都有独立的 IGBT 负极端子,以适应各种控制方法。

对于大功率应用而言,封装的散热能力对于确保所需性能至关重要。高质量封装技术的关键在于能够保持出色散热性能的同时优化封装尺寸,且不降低绝缘等级。SPM31器件采用了DBC衬底技术,使其具备卓越的散热性能。这项技术提高了可靠性和散热能力。功率芯片被物理固定在DBC衬底上。

结语

热泵的性能预计将是普通燃料锅炉的三倍,到 2030 年,热泵的安装量将增加三倍,从每月 150 万台增加到约 500 万台。像安森美SPM31 IPM系列等功率半导体技术不仅能提高热泵系统的效率,还将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迈尔微视助力华南自动化仓库,实现高效智能化仓储管理

随着仓储自动化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引入AGV(自动导引车)来优化物流和仓储作业。然而,自动化并不意味着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仓储环境复杂多变,特别是当库位状态无法实时更新时,AGV调度与货物搬运任务常常会陷入混乱,影响整体运营效率。

在这样的背景下,迈尔微视通过其先进的3D视觉库位状态识别技术,帮助企业实现了仓储管理的智能化升级。今天,我们以华南某大型自动化仓库的案例为例,分享迈尔微视如何帮助客户解决痛点,提升效率,实现仓储自动化的平稳运作。

项目背景:库位状态信息滞后的挑战

华南的这家自动化仓库通过部署多台AGV来优化货物的搬运流程,初期的自动化系统确实提升了一部分作业效率。然而,仓库运营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人工搬运物品的情况,这导致WMS(仓储管理系统)无法准确、实时地获取到库位的实际占用状态。

这种信息滞后性直接影响了AGV的正常作业,AGV有时会前往已经被占用的库位,造成重复作业,甚至在一些情况下导致AGV发生碰撞。这不仅降低了仓库的整体运转效率,还带来了潜在的安全隐患。客户迫切希望找到一种可以实时监测库位状态的解决方案,来确保AGV调度的精准性和高效性。

迈尔微视的解决方案:软硬件一体化的库位状态识别系统

面对客户的需求,迈尔微视的团队迅速介入,提出了基于3D视觉的库位状态识别系统。通过部署迈尔微视的RGB-D相机,实时采集库位的三维点云数据和颜色信息,结合内置的AI算法,这套系统能够精准地判断每个库位的占用状态,并提供货物的高度信息,以支持AGV的任务规划和执行。

张易学,作为该系统的核心算法工程师,详细解释了该方案的优势:

“传统的单点激光雷达和RGB相机在库位识别上都有其局限性,单点激光容易忽略库位中的细微差异,而RGB相机通过深度学习检测目标区域时,容易在训练集外物体进入库位时出现误检,并且由于无法提供货物的高度信息,在处理货物堆叠任务时显得不足。此外,使用超广角鱼眼相机会带来边缘畸变,影响模型准确性,并增加带GPU服务器的成本。我们的RGB-D相机通过三维数据采集,不仅能够精准识别库位是否被占用,还能为货物堆叠任务提供必要的高度信息。这大大提高了系统的识别准确率和实用性。”

此外,迈尔微视提供了软硬件一体化的解决方案,传感器与算法的结合,使得库位状态识别系统可以直接在相机端运行,无需外部工控机。这种设计不仅降低了系统部署的复杂度,还显著提升了系统的整体稳定性和运维成本效益。

项目部署:高效安装与优化服务

为了确保项目能够顺利实施,迈尔微视售前服务团队对该仓库的布局进行了全面评估。根据仓库的作业需求,迈尔微视在整个仓库内部署了上百台RGB-D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可以覆盖所有库位,实现对每个库位的全面实时监控。

张易学提到,系统的简易部署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我们的RGB-D相机自带算力,不需要额外的计算单元,整个传感器安装过程非常简便。通过快速调试和模型训练,我们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系统的全面上线。”

迈尔微视还为客户提供了专业的模型训练和部署指导。在系统上线后的初期,迈尔微视团队与客户紧密合作,对算法模型进行了多轮优化,以确保系统能够在不同的仓储条件下稳定运行。通过这种全程的技术支持,仓库的库位状态信息得以与WMS系统无缝同步,AGV系统也因此能在准确的库位数据基础上执行搬运任务。

成功效果:提升效率,减少操作冲突

经过几个月的实际运行,迈尔微视的库位状态识别系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 作业效率提升:由于库位信息得到了实时更新,AGV能够根据最新的库位状态规划路径,减少了操作冲突和重复搬运任务,整体搬运效率提高了近30%。

• 安全性提升:准确的库位数据减少了AGV因误判而导致的碰撞风险,大大提升了仓库操作的安全性。

• 系统运维成本下降:软硬件一体化的设计简化了系统的维护流程,客户无需额外增加工控机,大幅降低了运维成本。

客户对这次合作表示了高度认可。仓库的负责人在反馈中提到:

“迈尔微视的解决方案不仅帮助我们解决了库位状态更新滞后的问题,还大幅提升了AGV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我们对整个项目的执行速度和效果感到非常满意。”

迈尔微视的价值:不仅是技术,更是合作伙伴

迈尔微视在这次项目中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其技术解决方案上,还体现在其对客户需求的深度理解和全程支持上。正如迈尔微视总经理郑卫军所言:

“我们始终相信,只有真正理解客户的痛点,才能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技术固然重要,但与客户的长期合作和服务支持才是关键。每一次部署都是一次与客户共同成长的机会。”

迈尔微视不仅为客户提供了高性价比的软硬件解决方案,还在项目过程中提供了全面的服务支持,从前期评估、安装部署到后续的模型优化,全程跟进,确保了系统的成功实施。

未来展望:智能仓储的更多可能性

迈尔微视将继续发挥其在3D视觉与AI技术上的优势,为更多客户提供全面、高效的智能仓储解决方案。迈尔微视坚信,只有脚踏实地解决每一个实际问题,才能在行业中赢得更大的信任与认可。